话题艺人翻车,社会热点难出新,话题类节目还能走多远?

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626时间:2025-07-06 01:02:04

话题艺人翻车,社会热点难出新,话题类节目还能走多远?

集齐了话题人物的《怦然再心动》,在开播之初就因为嘉宾陆律师人设翻车而公开道歉;因郑爽的点评而出圈的《追光吧哥哥》,在郑爽被封杀后,悄然删光了郑爽的镜头;《这就是演员》也在话题人物于正的“道歉声明”后,停播一周紧急更换导师。

从话题嘉宾里获取流量红利的同时,这些综艺节目不仅要接受口碑受损的副作用,也要承担可能面临的“下架”风险。尽管如此,制造话题,依然是大多数综N代和原创节目们挤破头也想要实现的KPI。

然而眼下,对于话题类节目来说,可以用来制造话题的素材正在被过度消耗,想要制造出一个能让节目出圈的话题,越来越难。

IP,让节目进入话题时代

国产综艺的话题时代,是从引进版权的流量时代开启。《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就是最早一批从话题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

主打萌娃的《爸爸去哪儿》在话题营销方面连小孩也不放过,为孩子立极致人设引发大众讨论,放大懵懂孩童间的摩擦,等等,这样的做法一度为孩子们招来不少恶评,也引发不少爸爸们公开不满。

相比之下,“跑男”的话题营销显得剑走偏锋,选择抓取并放大明星们在游戏里的尴尬瞬间,以段子的形式发酵热点,加深节目的记忆点。比较有名的段子,是“演了多年戏,不如一个屁”的郑恺事件。

如果说上述两档节目的话题营造侧重于节目后期的营销层面,那么湖南卫视自主研发的原创节目《花儿和少年》显然在话题的处理上更为“高阶”,在节目筹备之初,就将话题点预埋进来。网罗一群性格极致的明星们,在苛刻的环境下相处,让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规定情境下产生对撞,节目本身也就成为一档话题发酵机,从张翰到许晴,从郑爽到宁静,都曾因在节目中的表现而成为热议的焦点。

在内地开始引进真人秀节目版权之初,各大平台一涌而上争相入局,激烈的用户争夺压力,逼迫着各档节目对话题高度依赖话题。在这一阶段,明星们对于成为话题焦点这件消耗演员路人缘的行为基本持反感态度,而节目组在营销话题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明星与节目组之间的矛盾常常一触即发。

但话题为节目带来的好处却已经显而易见。一再过度营销孩子的《爸爸去哪儿》收视率一再走高,即便在“限娱令”后转网播出,流量号召力依然能打。模式平平无奇却引发明星粉丝们大规模互撕、明星与节目组对撕的“花儿与少年”,也在彼时重磅节目环伺下,用流量脱颖而出,并开发到第三季。

两大套路,让话题输出高产而稳定

在制造话题方面,国产综艺节目的自学速度惊人。尤其是在节目开发方面一直走在潮流前沿的湖南卫视和芒果TV。

芒果系节目对话题的嗅觉,从长寿节目《快乐大本营》和观察类纪实节目《变形计》就能看出。前者通过邀请当时最具关注度的人气明星来博取流量,韩流兴盛时期,《快乐大本营》一度成为韩星进军国内市场的首站。后者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抓取当下亲子关系痛点加以放大,在社交媒体未普及的年代,也积攒到一大批坚实的受众。

从《爸爸去哪儿》开始,芒果系开始稳定输出高话题节目,比如用明星婚姻、恋爱为卖点的《女儿们的恋爱》系列、《妻子的浪漫旅行》系列、《我家那闺女》系列。从慢综艺“改道”话题流的《中餐厅》和《亲爱的客栈》,以及让一帮话题体质的“姐姐们”制造话题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怦然再心动》。就连高口碑圈层综艺《密室大逃脱》,也会不时用具有网感的“开车”段子屡屡出圈,登上热搜。

与芒果系同样具有稳定输出话题综艺实力的还有爱奇艺。让选手当面“掰头”,邀明星为选手站台,将嘻哈歌手们送上热搜的《中国有嘻哈》。让星二代、富二代和偶像们以“练习生”的身份争夺成团出道位的偶像养成系节目《偶像练习生》。还有集齐各种话题性网红的“青你2”等等。

此外,还有演技比拼类节目,几乎集齐了娱乐圈各品类话题性明星,是吃瓜群众们的固定打卡地。以及在各种社会热点议题上做文章的“奇葩说”,每每掀起大众焦虑。

总结下来,这些节目制造话题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启用争议性嘉宾,用嘉宾之间的对撞制造矛盾;二是抛出能触动大众共鸣的话题,让大众加入探讨。套路并不新鲜,观众也越来越反感,但效果却始终如一的好,在快速提升节目关注度方面,几乎是屡试不爽。

话题明星急缺,热点议题难寻

当争议性嘉宾成为综艺节目制造话题的利器,这些自带话题的明星就成为各大综艺的常客。比如热搜常客沈梦辰,频频在各大节目里爆料自己或明星朋友的隐私,耸人听闻之后又模糊澄清。还有从恋爱到结婚、生子等私生活均摊开在节目里的郭碧晨夫妻。以及凭一己之力带火“明学”的黄晓明,和敢说敢做“真性情”深受各大节目喜欢的张雨绮、伊能静、赵薇等明星。

当然,话题制造能力最强的还是郑爽,先后在《花儿与少年》《女儿们的恋爱》《演员的诞生》《这!就是铁甲》《奇妙小森林》《追光吧,哥哥》等节目里,练就一身热搜体质。在节目中情绪失控也罢,与节目组互撕也罢,郑爽每一次参演节目,都能精准抓住大众的眼球,是节目打开观众知名度的不二人选。

这两年广电对行业环境的肃清和整顿,让一批争议性明星相继被禁声,他们参与的节目也因此受到影响,被下架或整改。自媒体的发达,也让不少争议性嘉宾过往的“黑历史”被扒或被爆料,引发大众群嘲之后,节目组迫于舆论压力只能更换嘉宾,并公开道歉。有的话题明星甚至是在紧跟热点时不小心翻车,翻车在制造话题的途中,也为参演节目带来风险。

对于节目组来说,因嘉宾翻车而带来的后期修改成本尚不足为惧,最大的节目风险来自于话题嘉宾缺席之后,节目失去了吸引观众的看点,关注度严重下滑,无法完成既定的KPI。依赖话题而生的节目,很难依靠内容本身圈粉固粉。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明星们用隐私换取话题的同时,观众缘和作为演员本身的魅力也会被极速消耗,尤其是在高争议性节目里,明星们呈现出的人设,甚至会颠覆掉此前数年用作品积淀的美誉度,直接掉粉,对后续影视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演员经历了综艺舞台上的高调曝光之后,选择回归作品本身,重新积攒与观众之间的信任感,导致话题类演员的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与启用话题嘉宾相比,显然依靠输出社会热点话题来吸引观众的节目,翻车机率更小,但在无数节目挖空心思炮制热点的当下,单期节目抛出夺人眼球的社会议题尚且不易,想要持续吸引吃瓜群众前来打卡,显然难上加难。

资源告竭,是该加紧“培养”话题艺人?还是努力“制造”社会焦虑?大概是每个话题类节目最急切想要解决的命题。

优秀电影推荐

更多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jmlliu@outlook.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5 万影网 苏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