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这部被称作国产战争片天花板的电影,拍摄历时180多天,全程有四五十家特效公司参与制作,参与拍摄的群众演员就有7万多名。还原历史,致敬烈士,博纳影业是认真的。而第5天刚过半就18亿的成绩,也实在是过于强大 。
直到坐到电影院里,我都还在担心,这部由三大导演联合执导的电影,能够拍出强强联合的效果吗?会不会因为三位导演的拍摄风格不兼容,导致成品变成了四不像?
然而,真当电影开演,看着眼前让人身临其境的震撼画面,近距离感受志愿军战士敢于作战、悍不畏死的意志,所有的顾虑都消失了。尤其是部分第一视角的作战场面,让人仿若亲临战场,每一处燃起的硝烟,都带着炽热的温度。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不可忽视的一页。战前的美军不可一世,“在圣诞节前夕解决战争,让孩子们回家”,麦克阿瑟对自己的“钳形攻势”有着无比的信心,一个排只有一挺轻机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丝毫没有被美军放在眼里。
然而,就在极端的装备差距下,志愿军凭借不屈的意志,保卫家国的决心,创下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博纳影业拍摄《长津湖》,目的是“要让现在和五十年后的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所以,还原是必须的,够燃够炸也是必须的。
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下林导的长镜头和陈导的宏大场面。狂轰滥炸有,贴身肉搏也有,镜头甚至真实到残忍。第一视角场面的切换,带来游戏一般的代入感,好像我们不是身处影院,而是真正来到了作战现场,每一次爆炸都炸到了我们的身边。
把特效玩得纯熟的徐克导演,“用特效把观众眼球粘在银幕上”素来是他的拿手好戏,登峰造极的特效运用,才有了《长津湖》里震撼人心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
一部商业影片可以只有燃和炸,但作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一个以还原历史为己任的制作组,仅仅只有这些还不行。真实的角色演绎,和人性的抉择博弈,丰富了《长津湖》的内涵。
在《长津湖》里,我们见到的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并非字符化的“英雄”,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家有口的普通人。但是上了战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
连队的指导员梅生,上了战场也不忘带着女儿的照片,闲来无事就想着女儿的算术太差,“四加四还等于七呢”,但对女儿的牵挂,从来没有影响过他出生入死的决心。相反,正因为有了下一代,才要抱着不让下一代人上战场的决心冲锋在前。
被敌军打中,他们也会叫疼,也会怕自己回不了家。伍千里的哥哥伍百里,被敌军炸飞了下半身,因为太疼,只能让自己的弟弟“帮他”解脱。雷公最后牺牲的时候,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疼死我了,别留我一个人在这”。
他们本是最平凡的百姓,却因为了不起的信念,成为了熠熠生辉的英雄。
围绕要不要对奄奄一息的麦克莱恩开枪,伍千里和伍万里展开的对话,让人感到了中国人的善恶观:我们会战斗,但我们不滥杀。
乱石堆里美军拿“死靶子”取乐的行为,和后来的伍千里阻止伍万里开枪,我们从中看到了侵略者和保卫者的区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中国人血脉里对人性的尊重。
《长津湖》一出,就创下了12项影史纪录,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但当你走到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那种惊诧就会消逝。一部要剧情有剧情,要特效有特效,要内涵有内涵的电影,取得这样的成绩,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疫情后的电影市场,经历了太久的低迷,太需要一部像《长津湖》这样的大片,轰轰烈烈地炸到影迷的心里。